把畝產不足300公斤的中產麥田,轉變為畝均產量400多公斤的高產田,這一巨大轉變已在我省中南部實現。記者5月4日從省農科院獲悉,麥區由中產變高產完全得益于該院的“河南省中南部小麥大面積中產變高產關鍵栽培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項目。
該成果已經順利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為我省中南部小麥大面積高產、超高產和持續高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整體研究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
“我省中南部包括南陽、駐馬店、周口、漯河、平頂山、許昌等地區,小麥種植面積占全省的1/3,該區域的光照、降水充沛,但自然條件不穩定,10年前的整體產量偏低。”項目完成人、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季書勤告訴記者,從2001年開始,在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省重大攻關專項等一系列重大科技項目資助下,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進行了連續10年的系統研究和示范。
據介紹,該項目為中南部麥區設計了“以半冬性品種為主導、弱春性品種為輔助”的品種結構布局,有效發揮了該區域光熱資源優勢和品種的遺傳潛力;建立了實現高產穩產和節本增效的“秸稈粉碎覆蓋免耕播種”技術模式;提出了“氮磷鉀合理配比、氮肥前輕中重后補充”的肥料運籌技術;制定了新型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提出了豫中南地區畝產500公斤以上麥田優化群體質量控制技術。
2005年以來,該項目在我省中南部地區小麥生產中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以縣域為單元,實現了平均畝產450~500公斤大面積高產突破和百畝連片示范方平均畝產超650公斤的超高產典型。2005年至2010年,項目示范區和輻射區小麥播種面積累計2559.3萬畝,新增小麥17.06億公斤,新增產值28.90億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