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這個時候,是東北產糧區農戶們乘著冬閑開始賣糧的時節,而當地的各大糧庫也開始忙碌著不斷收糧。
但是今年,在國家最低保護價再次提高后,農民因為預期后市價格會走高有所惜售;而貿易商卻因為銷區市場的糧食價格不斷走低而不敢收購,造成東北產糧區的賣方與買方同時開始觀望,市場一度陷入膠著的僵局。
一項原本為保證農民增收利益的政策,為何在今年遲遲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效應?帶著這個問題,記者前往黑龍江省、吉林省等地展開了實地調查采訪。
“糧食原料收購方面國家出臺了最低收購保護價,但由于國家收儲的總量與全國糧食總產量相比,數量太少,政策托市效果被稀釋掉了,再加國際糧價也不斷下跌,國內南方等銷區的糧價開始走下坡路。”記者走訪的幾個當地大型加工流通企業的負責人表示,產區原糧價格與銷區市場糧價格出現倒掛,企業怕虧損,所以只能停止收購進行觀望。
貿易商觀望是怕虧損,種糧的農民觀望同樣是怕今年賣糧賣虧了?!敖衲瓴シN的時候正趕上農資價格上漲最厲害的時候,尤其是化肥價格,比過去一下子上漲了40%左右?!焙邶埥∞r業大縣樺南縣閆家鎮城子嶺村的村民告訴記者,由于投入成本太高,如果低價賣了,今年糧食就白種了。
“最低收購保護價政策只是解決了一個層面的問題,收的時候有指導價,賣得時候怎么辦?價格低了怎么辦?這方面沒有政策支持。”有關專家向記者表示,建議國家快速出臺靈活多樣的政策組合措施調節市場,增加市場信心,提升參與市場流通的愿望,從而把消費預期維持在一個積極的層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