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棉花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也是紡織品服裝出口大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北內陸三大優勢區域棉花生產的發展,對于保障我國棉花供給,支撐紡織工業發展,增加棉區農民收入,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產布局更加集中。2005-2007年期間,三大棉區植棉面積占全國99.85%,比2002年提高0.25個百分點,主要集中在冀、魯、豫、晉、陜、津、蘇、皖、湘、鄂、贛、新、甘等13個省區。10萬畝以上(兵團5萬畝以上)的大縣面積占全國比例為80.9%。
生產能力大幅提升。隨著我國棉花生產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種植面積恢復性增長,棉花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2003-2007年期間,我國棉花平均種植面積、單產、總產分別為8282萬畝、77公斤/畝、641萬噸,比《規劃》實施前三年(2000-2002年,下同)分別增加1459萬畝、5.5公斤/畝、155萬噸,增幅分別達到21.4%、7.7%、31.8%。其中,新疆2003-2007年棉花平均種植面積2046萬畝、單產108公斤/畝、總產224萬噸,比《規劃》實施前三年分別增長32.6%、13.4%、52.7%。
纖維品質明顯改善。據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我國棉花優質棉基地縣主栽品種纖維品質多年的檢測結果,2004-2007年纖維長度、比強度、紡紗均勻指數分別比《規劃》發布前的2001-2002年平均提高了0.2mm、0.4cN/tex、0.8。此外,我國已經選育出一批具有纖維長度在30mm以上、斷裂比強度在31cN/tex以上的陸地中長絨棉花新品種,并在生產上示范推廣200多萬畝,使我國棉花品質結構中陸地棉中長絨、中絨、中短絨棉比例由《規劃》發布前的1∶95∶4調整到 2∶93∶5。
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隨著產業集中度和棉花品質的提高,棉花加工、紡織等企業開始在棉花優勢區域內建立棉花生產基地,按照“企業+基地+農戶”或“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方式,開展了訂單生產,產業鏈條不斷延長。
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規劃》實施以來,我國棉花生產總體效益不斷提高,2007年棉花總產值達1200億元,比2002年增510億元,增幅達到 86.4%。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統計,2003-2007年每畝植棉現金收益分別為832、615、784、832、945元,5年平均為802元/畝,比《規劃》實施前3年平均(519元)增加283元/畝,增幅54.5%。(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