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年施用化肥,環境被污染了,土地也板結了”,這是當前很多人的觀點,而且由于我國農民普遍存在信息和知識的匱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陳見,認為化肥是土壤退化、作物品質下降的罪魁禍首,其實這是一種誤導。9月25日—27日,由中國農業大學承辦的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會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土壤學專家們呼吁,一定要摒棄化肥導致土壤板結的謬論,用好化肥才是高產、優質、提高地力的基本條件,而且要通過肥料投入、水分管理等綜合措施,在易發生板結的地區做好防治工作。
據與會專家分析,土壤板結是由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農田土壤質地太粘,造成土壤表層板結。粘土中粘粒含量較多,因而土壤中孔隙較少,致使土壤通氣、透水性較差,一旦下雨以后,容易造成土壤表層結皮。二是由于鎮壓、翻耕等農耕措施導致上層土壤結構破壞,而有機質投入過少,致使表層土壤容易板結。三是由于我國部分地方地下水鹽分含量高,長期利用這種地下水灌溉也容易引起表層土壤板結。四是秸稈及有機物還田量減少,使土壤有機物質補充不足,土壤結構變差,從而在遇到灌溉和強降雨等情況下,土壤表層容易板結。
對于化肥是否會造成土壤板結,與會專家指出,經過全球1個多世紀使用肥料的歷史證明,化肥施入土壤會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增加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不會發生板結。不過也有一個例外,就是硫酸銨這種肥料。當硫酸銨施入土壤后,銨離子便把土壤膠體上吸附的鈣離子交換下來了,而鈣離子與硫酸根離子結合就形成不溶性的硫酸鈣,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石膏”,石膏是一種黏結性強、透水透氣性差的物質,這樣長此下去,由于硫酸鈣沉積在土壤中,逐漸堵塞土壤孔隙;再加上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少;土壤本身就不疏松,因而使土壤發生板結。
據與會專家介紹,我國從1906年開始進口硫酸銨,硫酸銨成為20世紀前半葉中國主要的化肥品種,但是我國硫酸銨使用歷史很短,而且在60年代以前全國化肥用量不足100萬噸,大部分區域和作物并不使用化肥,即使使用化肥的地區用量也非常少,因此,不至于造成板結。60年代我國碳酸氫銨生產有了起步,硫酸銨用量大幅度減少,到了70年代基本上完全代替了硫酸銨,現在氮肥品種又有了更新,主要品種是碳酸氫銨和尿素,這兩種化肥本身不含副成分,施入土中后,不給土壤留下任何殘留物,就不會出現堵塞土壤孔隙而造成板結的問題。其他的化肥品種,比如過磷酸鈣、磷酸銨、鉀肥、復合肥施入土壤后都不會形成硫酸鈣,所以更不會發生土壤板結。
針對大眾的認識誤區,與會專家們認為,要在貫徹中國肥料技術政策的前提下,走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道路,化肥施入土壤不僅不會板結土壤,而且會增加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肥力的同時增加透水透氣性,進一步提高土壤質量,避免板結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