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還有這么好吃的大米?!”昨日,信陽市南灣湖邊一個農家餐館里,幾名鄭州市游客吃著香噴噴的大米飯,贊不絕口。對信陽大米的印象還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歲月的這些中年人,不相信他們碗中的稻米真的產自信陽。
農家餐館不遠的水田里,農民們正在栽種由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近兩年剛剛在信陽大面積推廣的超級雜交稻。餐館老板笑呵呵地告訴游客:“老黃歷不能看了,我們信陽大米這些年更新了幾代,品質和產量,都大大提高了。你們吃的,還是我們去年的陳米。如果再過3個月,新大米的味道會更好!”
說起信陽大米,信陽市農業局的官員和水稻專家充滿自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信陽水稻已經歷了三次“革命”。目前,信陽水稻種植面積650萬畝,超過海南省水稻種植面積。去年信陽市糧食總產達到110.1億斤,其中水稻產量76.7億斤。“按人均口糧450斤計算,以稻米為主的信陽糧食可以養活全國2450萬人。”信陽市農業局局長齊城說。
1964年,信陽水稻開始高稈改矮稈。到上世紀70年代,信陽水稻畝產突破500斤,完成了第一次“革命”。
1976年起,信陽掀起第二次水稻革命,開始推廣雜交稻。這一個時期,因為追求高產,稻米品質整體下降,信陽大米形象受到影響。
2000年起,信陽開始引進超級稻。到2007年,超級稻種植面積383萬畝,第三次“水稻革命”的概念開始形成。農業部門引導群眾種植優質超級稻,提高稻米質量,提升信陽大米形象。至今,信陽大米整體上接近國標優質米3級標準。近十分之一的稻米跨入國際優質米行列。
信陽大米品種改良,得到中科院院士袁隆平的支持與指導。“袁院士對信陽的自然條件非常熟悉,他組織培育的多個雜交稻品種,都在信陽進行過示范推廣。他一直關心信陽,指導信陽的水稻品種改良。”信陽市農業局副局長程玉國說。
2007年,信陽市瞄準超級稻開發新目標,實現383萬畝平均畝產1313.8斤,其中商城縣百畝核心區,通過全國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教授為首的專家組驗收,平均畝產達1718.8斤,居全國一季中秈超級稻百畝示范區之首,提前實現了超級稻示范產量二期目標,袁隆平盛贊:“這是超級稻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