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在日本首都東京舉行的氣候變化議員論壇上,中國代表團團長、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汪光燾(中)在閉幕式上發言。共有來自19個國家的100多名國會議員參加了為期2天的本次論壇。“地球環境國際議員聯盟”設立于1989年,主要成員有歐洲議會、美國國會和日本國會的議員,目的是促進立法者之間就全球環境問題開展國際合作。 新華社記者 劉浩遠 攝
新華社東京6月29日電 率團出席氣候變化議員論壇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汪光燾在東京重申,應對氣候變化是一件有益于人類的事情,中國是一個對人類高度負責任的國家,將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原則基礎上,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汪光燾是在28日的會議開幕式上作主旨發言時作上述表示的。他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科學報告表明,200年來,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和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大量、無節制地排放溫室氣體,是人為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根據這一科學報告的結論,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明確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分清了世界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應當承擔的責任。盡管中國不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認的承擔減排溫室氣體義務的國家,但卻已經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切實的貢獻。
汪光燾指出,中國政府已經把科學發展觀,建立節約型社會作為未來中國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和根本原則,近年來實施節能目標責任制、推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能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術產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中國政府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向全國人大代表報告了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的進展情況,2007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雙雙下降;近兩年,中國政府依法關停小火電2157萬千瓦、小煤礦1.12萬處、淘汰落后煉鐵產能4659萬噸、煉鋼產能3747萬噸、水泥產能8700萬噸,這在發達國家的歷史上和今天都是不曾有過的。
汪光燾重申,中國政府和人民將一如既往地以積極的態度和實際行動與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對于應該做并能夠做到的,一定承諾并努力實現;對于不能夠做到的,我們不能承諾。
在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就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問題闡述了三點主張,一是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主渠道地位,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二是尊重各國國情,承認各國之間在發展階段上的差異以及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的需求,明確發展中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應對氣候變化;三是堅持合作,強調技術創新,發達國家應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之規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方面的積極態度和公正立場得到大多數與會者的贊賞和認可,上述立場也最終體現在了會議達成的“2012年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框架”文件中。
由“地球環境國際議員聯盟”主辦的氣候變化議員論壇28日在東京開幕。“地球環境國際議員聯盟”設立于1989年,主要成員有歐洲議會、美國國會和日本國會的議員,目的是促進立法者之間就全球環境問題開展國際合作。氣候變化議員論壇是由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倡議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