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實現了1985年以來首次糧食總產連續4年增產,2007年糧食總產重登1萬億斤臺階;夏糧則在今年夏收后實現了建國以來首次連續5年增產。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糧食生產的成就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戰略支撐。這一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堅持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把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出臺的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發出的政策信號之強烈前所未有,部署的工作措施之扎實得力前所未有。從2004年開始中央連續出臺了5個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1號文件”,如2008年“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實施糧食戰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基礎條件好、生產水平高和調出量大的糧食核心產區”。這些舉措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有效應對糧食危機,具有十分重大而特殊的意義,使我國在國際糧價飛漲和全球糧食危機的情況下未受大的影響。針對種糧比較效益低、農資價格上漲幅度大等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取消了農業特產稅、農業稅等,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增支綜合補貼,建立產糧大縣獎勵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各地也制定了扶持政策,初步構建了新時期糧食生產政策支持體系。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增長幅度非常大,也有力促進了糧食生產。2006年,中央對“三農”總投入是3397億元。2007年,對“三農”的投入大概在4200多億元。今年以來,國家在年初預算大幅增加的基礎上,又出臺了十項重要政策措施。這些強農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各地重農抓糧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針對耕地資源持續減少,耕地質量下降的突出問題,我國近年來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和用途不變,堅決遏制耕地過快減少勢頭和耕地撂荒現象發生,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為穩定糧食面積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中央再三強調要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要求地方政府主要領導對本地區糧食生產負主要責任,分地區、分作物落實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
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農業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立足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始終堅持把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作為農業部門的首要職責。農業部舉全系統之力,創新發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實實做好農業和糧食生產各項工作,為國民經濟的健康和穩定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近幾年,農業部堅持糧食生產聯席會議制度、領導聯系點制度、工作督導制度和專家指導制度,不斷創新糧食生產工作方式。農業部還先后組織開展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行動”、“農業科技入戶行動”、“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年”等,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抓糧食生產的有效途徑。各級農業部門切實加強調查研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發展糧食生產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機制。200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0032億斤,比2003年增加1418億斤,是自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4年增產。糧食單產連續4年創歷史新高,2007年全國糧食平均畝產633.4斤,比2003年增加55.7斤,增長9.6%,糧食生產科技貢獻率達到49%。
今年以來,我國農業和糧食生產經受了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生豬等部分農產品生產波動、特大自然災害等一系列重大考驗,夏糧單產再創歷史最高水平,總產超過2400億斤,實現了建國以來首次“五連增”。在此基礎上,我國糧食生產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正在千方百計力爭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當前各地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價格基本穩定,市場預期相對平穩。
農業始終是立國之本,糧食問題始終是國家最大的民生問題。今年是改革開放30年,也是農村改革30周年。3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在改革開放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農產品供給能力出現歷史性變化:農業生產持續增長,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雖然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既有不少老問題,又面臨著許多新情況,但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有各級黨委政府、各級農業部門和億萬農民的辛勤勞作,我國完全能夠克服種種困難,長期主要立足國內生產,保障糧食基本供給,并為國民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