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對外開放不斷深化,農業國際合作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合作渠道日趨多樣,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內容日益豐富,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農業國際合作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加快引進步伐 提升總體水平
30年來,通過農業國際合作,我國引進了大批先進適用、效益顯著的農業生產技術、機械設備和十幾萬份動植物種質資源。如今許多廣泛應用的技術都是當年通過農業國際合作引進的,如地膜覆蓋栽培、測土配方施肥、水稻旱育稀植等。其中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已在近百種農作物上應用,每年應用面積達2億畝以上。此項技術在國內應用農作物種類之多、推廣普及范圍之廣、社會經濟效益之大,在我國乃至世界農業技術推廣史上都是罕見的。為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我國從1994年8月開始實施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計劃,簡稱“948計劃”。在“九五”和“十五”期間,通過實施該計劃,從4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進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領域在內的農業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3500多項、品種資源2萬多份、育種材料50多萬份,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扭轉了我國農業技術相對落后和儲備不足的局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7年底,農業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優惠貸款近70億美元。在無償援助方面,僅世界糧食計劃署從1979年到2005年就向我國提供了74個無償糧食援助項目,價值10億多美元,直接受益人口3000多萬。這些貸款和援助資金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國內建設資金,成為當時農業籌措資金的重要來源,對彌補國內農業建設資金不足,推動我國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向供求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種植業方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有力推進了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畜牧業方面,通過實施世界糧食計劃署和歐盟的奶類發展無償援助項目,引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優良荷斯坦奶牛,促進了我國奶業產業化的發展;在漁業方面,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通過實施世行貸款中國淡水養魚項目,累計產成魚和魚種17.6萬噸。
以市場為導向 優化產業結構
1978-2007年,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總額從61億美元增長到781億美元,增長了近13倍,其中出口額增長了5倍。2007年農產品出口額占當年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9%,農產品出口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2007年出口額比2002年增長了1.6倍,占農產品出口額的六成以上。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有力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產品質量提高、農民增收致富,形成了一批優勢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帶動和示范作用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并且平衡了市場供求關系,保持了市場的繁榮穩定。
實施“走出去”戰略 提高國際競爭力
利用自身農業技術優勢,在亞非拉一些國家已建和在建20多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幫助當地培養了一大批農業技術人員,為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和糧食生產水平做出積極貢獻,得到有關國家的高度肯定和贊賞。我國從2005年開始對越南開展禽流感防控技術和物資援助,目前已向越南出口禽流感疫苗超過11.7億羽份,為越南有效控制禽流感疫情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不斷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水產養殖領域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從1978年建立亞太地區綜合養魚研究與培訓中心起,先后完成了援外培訓項目21個,共培訓來自81個國家的930名學員,把我國水產養殖及相關領域的先進適用技術介紹、傳播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積極推進境外農業投資合作。截至2007年我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凈額12億美元,主要投資于俄羅斯、歐盟、東盟、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投資領域主要包括遠洋漁業、農作物種植及農產品加工等。
目前,我國已與140多個國家以及主要的國際農業機構和金融組織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農業合作關系,與50多個國家成立了農業合作委員會或工作組,雙邊農業合作進入機制化、常規化軌道。在多邊國際舞臺上,我國參與力度不斷提升。作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成員,積極參與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國際合作;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積極參與貿易談判,努力構建公平的農業貿易環境。我國還參與了有關國際機構的農產品質量標準、生物安全等涉農國際協定、公約和標準的制(修)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