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價上去,得大頭的往往不是農民;菜價下來,損失最大的卻可能是農民
“菜籃子”和“菜園子”的感受,很多時候會有所不同。
日前,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和有關部門及時采?。保俄棿胧?,進一步做好價格調控監管和穩定市場價格工作,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各級政府迅速打出政策組合拳,穩定物價初見成效。商務部最新監測結果顯示,食用農產品價格穩步回落,蔬菜價格降幅擴大,油菜、大白菜、黃瓜等價格降幅超過一成。
同時另一條消息也引人注意:海口郊區蔬菜集中上市,已經出現“菜賤傷農”的現象。而在不久前,海南因洪澇,政府還在忙著解決市民吃菜難問題。
這盡管只是局部現象,但再次提醒人們,“菜籃子”產品,尤其是生鮮蔬菜供應,形勢變化快、調控難度大,搞不好,很容易“按下葫蘆起了瓢”。
“菜籃子”,一頭連著物價指數,連著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一頭連著農民的錢袋子,連著農村的繁榮穩定,兩頭都是大民生?!安嘶@子”產品價格基本穩定,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價位,既有利于經濟社會穩定,又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相反,價格大起大落,“紅綠燈”錯亂,消費者心里沒底,影響消費預期;農民也看不清信號,造成產業波動,損失更大。
因此,政府調控監管,一定要統籌兼顧,既關注城市居民的“菜籃子”,又關注農民的“菜園子”。正如國務院要求的,堅持扶持生產、保障供應與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結合,實施短期應急措施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理順價格關系與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相結合。
由于這一輪價格上漲勢頭猛,情況復雜,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結合”的功夫還不夠。往往只盯著超市、批發市場,盯著城市的“菜籃子”,價格居高不下,群眾抱怨不斷,越盯越上火,越聽越著急。于是,更傾向采取限價措施。短期看,價格下來了,但形勢能否穩定,要打個問號。因為,這輪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成本提高、災害影響、通脹預期加劇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光“退熱”不行,還要“消炎”。炎癥在哪?到“菜園子”里去看看,多聽聽農民的聲音。其實,從歷次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經驗看,價格上去,得大頭的往往不是農民;價格下來,損失最大的卻可能是農民。
既看“菜籃子”,又看“菜園子”,就會找到更有針對性的措施。當前,流通環節利潤過高,是生產者、消費者普遍反映的問題。過高的利潤怎樣降下來?不是機械地砍中間環節,不是命令城管滿大街攆小商小販,而是減少壟斷,擴大競爭,尤其是大力發展零售環節,讓超市、集貿市場、社區菜店合理布局,充分發展。這好比抗洪,水位高了怎么辦?一味堵不是辦法,進行必要的疏導、分洪,才能平穩運行。
長遠看,理順“菜園子”與“菜籃子”的關系,關鍵是要處理好市長與市場的關系?!安嘶@子”產品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先放開市場的產品之一,近30年來,市場調節發揮得淋漓盡致,對促生產、保供給,起到了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然而,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政府調控該出手時就要出手。因此,市長保民生、穩菜價,應重點保兩頭,一頭是大力扶持生產,供給有保障,沒有大問題;一頭是扶助低收入群體,給予適當的生活補貼,生活能托底,基本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