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輾轉來到地處黃河故道的河南省浚縣,在悶熱午后的一片試驗田里,記者見到了讓溫家寶總理“忘不掉”的“老程”——玉米育種專家、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院長程相文。此時的試驗田小麥已收,玉米才播。坐在田埂上,談到他畢生為之奉獻的玉米育種,75歲的老人飽含深情。
為了總理的囑托,有生之年多育幾粒“永優”種
今年1月22日,是程相文終生難忘的日子。溫家寶總理到河南調研旱情時到鶴壁市農科院視察,當得知程相文與玉米結緣48年,把畢生精力獻給玉米育種事業的事跡后,溫總理十分感動,長時間拉著程相文的手贊揚說:“可以說你把你的70年都獻給了育種事業、獻給了農業科學事業,河南的科技人員應該向你學習,我也向你學習!”臨走前總理講了兩個忘不掉:“第一老程忘不掉,第二‘浚單’忘不掉。”乘車返回鶴壁市區途中,總理對當地負責同志說,他給浚單系列的玉米種子起一個新名字,叫“永優”。3月份老程給溫總理寫了一封信,表示總理的勉勵讓他備受鼓舞,同時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他和同事們正在加快育種步伐。5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親筆回信中說:“一個老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中國實現現代化需要一大批像程相文這樣的科技工作者,需要有為科技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程相文獻身玉米育種事業的事跡應該表彰。謹致敬禮!”
6月5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號召全國農業系統向程相文學習時指出,溫家寶總理給程相文同志的親筆回信是對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是對農業戰線廣大干部職工的鼓勵與鞭策。農業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特別是科技工作者要認真領會和落實溫總理要求,深入學習程相文同志先進事跡和鞠躬盡瘁的思想境界,求真務實、扎實工作,情系“三農”、無私奉獻,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每當談起這些,老程眼眶里總是噙滿淚水:“為了總理的囑托,我會更加努力,有生之年多育幾粒‘永優’種……”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這句名言謄抄在程相文早期的筆記本上,也刻在他心里。從1963年到現在的48年里,程相文帶領農科院一班人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農業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河南省萬畝糧食高產創建工作,2005年~2010年5次創造15畝夏玉米超高產攻關田、100畝夏玉米高產攻關田、1萬畝夏玉米高產示范方的國內同面積最高單產紀錄。2005年和2007年的15畝高產攻關田平均畝產分別達到1006.85公斤和1064.78公斤;2008年萬畝高產核心示范區平均畝產831.4公斤,首創萬畝核心區連片種植和夏玉米同面積最高產量兩項紀錄;2009年百畝小麥高產攻關田畝產751.9公斤,為河南省首次。萬畝“浚單20”連片高產示范方平均畝產858公斤,在黃淮海夏玉米區率先實現同面積單產超850公斤的突破,與上季小麥一年兩熟合計平均畝產1548.8公斤,在國內率先實現萬畝連片一年兩熟畝產超1噸半。2010年,鶴壁市在國內首創3萬畝連片小麥平均畝產611.6公斤、玉米782.8公斤的高產紀錄,為整鄉、整縣建制開展高產創建積累了經驗。
玉米就是他的命,種子就是他的孩子
1963年7月,中牟農校大專畢業的程相文只身一人離開老家省城鄭州,被分配到偏僻的浚縣農業局原種場,成了一名農業技術員。“一輩子忘不了當時老百姓期待的眼神。”望著滿是麥茬的土地,老程回憶說。當時農業技術落后,玉米畝產只有百十斤上下。在玉米作為當家作物的鉅橋鎮邢莊村,半人高的莊稼無精打采,細小的果穗耷拉著頭,鄉親們手捧干癟的玉米粒問他:“俺這黑油油的土地咋就沒收成,你這個大秀才能不能想個法子一畝地多打幾十斤,黃窩窩頭也叫娃們吃飽了?”初出茅廬的程相文一籌莫展,鉆進玉米地痛哭一場,當時還是小孩的村民邢玉良拍著小手笑他:“大學生沒囊氣,玉米地里哭鼻涕兒!”第一次把眼淚灑進玉米地,也讓程相文堅定了畢生的追求,他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老百姓能多打糧食,吃飽肚子。”在我國,良種對科技增糧貢獻率在40%以上,玉米是單交種,只能用一代雜交優勢,用二代時一般會減產30%左右,必須一年一換種,而當地“撅兩頭留中間”的取種方式則直接導致產量低下。于是,玉米育種便成了程相文的突破口。
程相文經常說:“我這個人不聰明,一輩子就干一件事,玉米育種。”可這談何容易。育種是涉及遺傳、土壤、氣象、栽培等多個學科的系統工程,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需要多種材料通過成千上萬次組合、數百次試驗。育種先找種,從遺傳學角度講,地域差別越大,雜交優勢越強。1964年初,程相文尋訪全國10多個省50多家科研單位,每找到一種玉米材料都如獲至寶。一次,他出差去吉林省公主嶺市遭遇寒流,氣溫降到零下35攝氏度,候車室里沒有暖氣,穿著薄棉襖的程相文又冷又餓發起了高燒,暈倒在地。當他被好心人救醒后先是往懷里摸,發現用棉布包著的400多粒玉米種還在時,他笑了。
育種過程充滿了艱辛,是對人耐心和毅力的極大考驗。1980年8月的一天,狂風暴雨怒吼了整整一晚上,程相文的心也揪了整整一夜。凌晨4點他就趕到試驗田,眼前的情形讓他驚呆了:正值喇叭口期的150畝玉米東倒西歪全趴在地上,如果不及時扶起,24小時內就會扎根、彎曲,當年的試驗就要報廢。程相文急忙帶領全所職工,忍受著悶熱、疲勞和饑餓,一棵一棵扶起玉米苗,一直干到下午4點,60萬株玉米保住了,他卻累得躺在了地上。如今的程相文,仍然堅持天不亮就到玉米地,直到太陽落山才回到研究院,遇到打雷下雨,他還是第一時間往地里跑。
說起這些,老程笑得很幸福:“這沒啥,再苦再累我一鉆進玉米地,就有種說不出的踏實,只要活著,我一天也離不開玉米。”他已故的妻子曾說過:“種子就是他的命,他看到種子,比見到自己的孩子還親。”48年時間里,程相文收獲了47項科技成果,培育時間長達19年的浚單20目前已成為河南第一、全國第二大玉米種植品種,浚單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2億多畝,增加效益150多億元,成為玉米育種界的神話。
南繁北育,48年他過了94個夏天
程相文的一個綽號叫“候鳥”,和全國萬余名南繁人一樣,冬天南飛,春天北飛,加代繁育,一年要過兩個夏天。1964年秋,為繁育市里的一個新品種,時任浚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文全的一句“只有程相文能行”,把28歲的程相文送上了南去的列車。扛著50斤玉米種子,程相文第一次踏上了海南育種之路,他先后輾轉黎塘、湛江、海安、海口、三亞、崖城,一路乘火車換汽車坐輪船,又徒步30多里,歷經14天才趕到偏僻的崖城鎮原種所。從此,程相文的育種生命被切割成兩半,48年間他過了94個夏天。
早期南繁育種的艱苦是常人無法想象的,那里沒有椰風海韻的詩情畫意,只有一望無際的滿眼荒涼。前四年程相文都是獨自一人前往,伴隨他的是孤獨、寂寞、炎熱和蚊蟲叮咬等惡劣條件。當地有句民諺:三只老鼠一麻袋,十只蚊子一盤菜,三條螞蝗做條褲腰帶,毒蛇纏人竄到身上來。程相文被蛇咬過,往往是收工回來腿上還鉆著長長的螞蝗。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每天要砍柴做飯,時常發生的臺風可能帶來毀滅性破壞,還要克服人地生疏、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帶來的困難,甚至遭遇生命危險。有一年,程相文發現一些玉米苗葉片發黃,像病秧子,心立刻揪到嗓子眼,他一連3天趴在地里仔細觀察,經分析判斷是缺少氮素,只有追施肥才能度過難關。可當時在海南市場買不到化肥,當地農村也沒有積攢人糞尿的習慣。程相文四處尋找打聽,得知3公里外的一家海軍醫院有公廁,他像找到寶貝一樣興奮,借來木桶就去醫院挑糞尿。一擔70多斤重,每天往返十幾趟,一連挑到第4天,程相文的肩膀和雙腳磨出了血,又餓又渴頭發昏,一不小心滑入1米多深的糞池里。附近黎族老鄉聽見呼救后,找了一棵芭蕉樹費好大勁才把他拉上來。程相文休息片刻,沖去身上的污穢,依然把糞桶挑到自己酸疼的肩上……就這樣,他硬是把8畝試驗田追施了一遍有機肥。
聊起海南育種的艱辛和孤獨,老程一臉淡然:“苦是苦,可不知咋的,我一看到玉米,一接觸玉米就來了精神。”他還記得農民用了他第一年從海南帶回的玉米雜交種子,畝產從100多斤一下提高到700多斤。“老百姓多打了糧食,增加了收入,我比什么都高興。”選育出一個省級區域品種,從設計、選育、繁育到區域推廣要10~12年,育出一個“國字號”品種則一般需要15年左右。程相文利用海南充足的光熱條件,加快選育速度,縮短育種周期,48年間繁育和推廣了39個玉米新品種,其中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品種12個,被育種界譽為“種子加速度”。
愛崗奉獻,老百姓稱他“農民的福星”
程相文常說一句話:“如果讓我選擇一千次一萬次,我還是情愿選擇玉米育種這個崗位。”在同事眼中,程相文是他們的好榜樣、好老師。和老程共事25載的張守林副院長告訴記者,程相文對每粒種子都嚴查細究,對每道工序都嚴格操作。對市農科院承擔的15畝國家級玉米高產攻關試驗田,他要求沒有一顆缺株、蟲株、弱株,在播種上堅持畫線作業,保證行距、株距均等。在程相文帶領下,鶴壁市農科院從上世紀70年代(當時浚縣農科所)僅有的“一枚公章、一間房、三個人”,發展到擁有資產上千萬,集科研、繁育、生產、經營、農業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增加到96人,新引進8名博士、碩士研究生人才。
程相文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浚縣干部群眾都知道老程做人有個“三不”準則:不考慮地位,不考慮待遇,不考慮名譽。上世紀80年代初,縣政府換屆提議他為副縣長候選人之一,他主動向組織表達了不愿參選的意愿;1984年,河南省直某科研院所調他去工作,待遇優厚,他找理由謝絕了;1988年,上級黨委任命他為市里某科研單位的副處級領導,他卻說他的最好崗位是育種;國內多家種業公司高薪聘請他,他說害怕金錢把背壓彎了;多年來,他所獲的累計900多萬元獎金,一分未留全部用于科研和院所建設。
面對自己的家人,程相文卻有一輩子難以釋懷的遺憾和傷痛,每當談到這些,老程便會長時間陷入沉思,眼眶濕潤。長期的南繁北育、不間斷的田間勞作,讓程相文失去了許多盡孝和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光。1987年母親過世時他正在海南給玉米授粉,聞訊后他仍表情呆滯在田間忙活,忙完他蹲在地頭嚎啕大哭,面朝北方磕了四個響頭:“娘,孩兒不孝啊!”結婚后他和妻子董桂枝聚少離多,多年來這個家全靠妻子一人支撐,2003年春節前夕,老伴積勞成疾突然中風,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此時海南種子田里的玉米到了授粉的關鍵時期,程相文思緒萬千。妻子看出丈夫心神不寧,就一只手拉著丈夫的衣角,另一只手艱難地指了指南方……程相文再一次踏上行程。直到2007年老伴病故,這些年他在家的日子加起來還不到一年。老程的大女兒半歲時生病持續高燒,當時正逢玉米授粉期,結果由于治療不當左腳落下殘疾,每當看到女兒一瘸一拐的樣子,老程眼圈就發紅。可不論什么時候,全家人始終支持程相文的事業,大女兒程新建更是從1977年畢業便追隨父親南繁北育。“我為做他的女兒感到驕傲,下輩子還要做他的女兒。”程新建說。
對程相文來說,他培育的種子能讓農民豐產增收,就實現了最大心愿。為了這個心愿,他一條被子、一張床單獨自到村里與農民同吃同住,手把手教農民科學種田,以最低的價格供應用種。當地老百姓都稱他“農民的福星”。
王學洲是最早使用程相文所育種子的農戶之一,“俺這最早的口號叫‘上綱要,過黃河,跨長江’,畝產400斤就是上綱要,500斤等于過黃河,800斤就是跨長江了。”他告訴記者:“直到用了老程的種子,第一年我的玉米畝產就達到700多斤。”現在,劉寨村所有農戶都種上了浚單系列優良品種,價格比市場上每斤優惠兩塊錢,全村年純收入增加了100多萬元。“程院長可是俺們的大恩人,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高產。”這個土生土長的漢子談起老程來有些激動:“‘一粒種子播天下,富了農民千萬家’,這是俺們送給程院長錦旗上的話,更是俺們的心里話。”
臨走前,望著眼前沐浴夕陽余輝的150畝試驗田,年逾古稀的程相文目光堅定:“我喜歡玉米育種,離不開玉米地,將來有一天我死了,也要讓孩子把骨灰撒到玉米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