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報記者 崔志堅 《光明日報》( 2017年10月07日 02版)
茹振鋼(左一)指導學生觀察小麥的苗期性狀。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攝
【十九大代表風采】
金秋時節,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研究中心,中等身材、膚色如麥的茹振鋼教授,拿著一束小麥講起了多年探索麥穗光效提高近40%的過程,他時而眉頭緊鎖,時而開懷大笑。
在30多年的育種路上,茹振鋼迎來人生收獲期,以“百農62”“百農64”“百農160”和“矮抗58”等為代表的“百農”系列小麥品種,將他所創造的“穩產高產”奇跡扎扎實實延續下來。在中國,每8個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他培育的高產優質小麥,尤其是“矮抗58”,累計推廣2.6億畝,增產小麥119.1億公斤,贏得了“黃淮第一麥”的美譽。
“高產、穩產、抗倒伏、抗旱、抗凍、抗病,能結合這么多優良性狀的小麥良種不多,百農‘矮抗58’在同類品種中表現最為出色。”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麥專家程順和高度評價道?!鞍?8”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茹振鋼當選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優秀工作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還榮獲了何梁何利基金2016年度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百農”即指百泉農專,是河南科技學院的前身。早在“矮抗58”成名前,茹振鋼就開始了將株型育種和生理育種相結合,探索高光效小麥新品種的培育。漫漫十年,在總結小麥高光效新品種研究理論的基礎上,他將來自于高緯度地區耐弱光的品種與來自于低緯度地區耐強光的品種有機結合,培育出了一組高光效組合后代,將原本在小麥的進化選擇中被淘汰了的麥穗光合作用,給“撿”了回來。經過省級、國家級試驗,這一新品種“百農419”穗光效提高了近40%,葉片的光合作用也提高了10%。經實驗田畝產測算,平均算下來,一畝地比“矮抗58”要多200多斤。
在人類數千年的農耕歷史進程中,小麥逐漸和玉米、水稻一起,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主糧。自從有了雜交技術,美國人首先改變了玉米種植的歷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讓我國在雜交水稻的發展上掌握了話語權。唯獨小麥,經過一個世紀的研究進程,依然無法解決雜交育種中的難題。
細究起來,茹振鋼開始這方面的摸索是16年前的事了。1998年,他才發現溫敏雄性不育材料,又經過連續7年的改造,終于選育出具有穩定育性特征的小麥溫敏雄性不育系,拓寬了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的不育源。2005年以來,他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所、四川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等在內的十余家單位共同攻關。今年6月,該項目通過專家鑒定,制種純度達99.9%,宣告我國在雜交小麥優異親本創育、強優勢組合配制和規模化高效制種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領域獲重大突破,世界雜交小麥的話語權,看來非中國莫屬。
(本報記者 崔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