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上一個生產季結束,下一個耕種期開始,農業人在如此循環往復中即將告別2018年。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迅速,新面貌令人欣喜,新成果不一而足。辭舊迎新之際,讓我們靜下心來回望種業40年來的閃光足跡,盤點今年玉米、小麥、大豆等主糧作物品種的突破與貢獻。
40年來,我國種業發展先后經歷“四化一供”、產業化、市場化、現代種業四個發展階段。
1978年
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批轉農林部關于加強種子工作的報告》,要求各有關部門積極推動實施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準化和品種布局區域化,并要求以縣域為單位統一供種,“四化一供”種子工作方針從此誕生,種業實現由產品向商品嬗變;
1991年
農業部在天津召開了全國農業種子工作會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姜春云提出“實行種子革命,創建種子工程”,會后國家立即啟動了“九五”種子工程,投資建設了一批種子育種中心、加工中心、良繁基地、儲備中心、檢測中心等。種子工程從改善條件和能力入手,以提高種子加工包裝率為突破口,叩開了種子產業化大門,種子產業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0年
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定通過《種子法》,改變種子生產經營由國家單位專營的體制,取消了由政府指定單位經營種子的限制,邁出了種子市場化改革的發展步伐。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種子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市場監管的意見》,明確政事企分開,徹底掃清了阻礙種業市場化發展的體制限制。市場化改革推動種子產業化水平空前提高,我國種業完成了由種子向種業的歷史性跳躍;
2011年
國務院印發了《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吹響了由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進軍的號角,深化種業創新體制,管理體制改革,確立企業為商業化育種創新的主體,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做大做強,推動科研單位與所辦種子企業脫鉤,實行事企分開,強化科企合作,進入了建設現代化種業強國新階段。
保障
糧食和農業用種保障有力
40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良種功不可沒。全國累計培育農作物品種2萬多個,推動了生產主導品種5-6次更新換代,良種覆蓋率達到96%。
創新
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
我國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量已超過50萬份,居世界第二位。水稻、小麥、大豆等大宗作物均為自主品種,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占95%以上,國產玉米品種由85%恢復到90%以上,實現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蔬菜“洋種子”市場份額降至13%,國產黃瓜、番茄占比提高到70%以上。肉牛自主育種達到80%。
產業
種業產業體系快速發展
目前農作物種子市場價值超過1000億元,是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全國種子企業資產總額1867億元,資產總額過億元企業373家,10億元以上18家,已在主板、創業板、新三板掛牌上市企業70多家。
管理
種業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2000年頒布《種子法》,2016年重新修訂,種業法治基礎更加健全。全國縣以上種子管理機構已達2733家,建成品種區試站7473個、抗性試驗站73個、新品種保護測試中心28個,持證種子質量檢驗機構338家。種子管理、服務、執法體系更加健全。
來源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
保障
糧食和農業用種保障有力
40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良種功不可沒。全國累計培育農作物品種2萬多個,推動了生產主導品種5-6次更新換代,良種覆蓋率達到96%。
創新
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
我國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量已超過50萬份,居世界第二位。水稻、小麥、大豆等大宗作物均為自主品種,國產轉基因抗蟲棉占95%以上,國產玉米品種由85%恢復到90%以上,實現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蔬菜“洋種子”市場份額降至13%,國產黃瓜、番茄占比提高到70%以上。肉牛自主育種達到80%。
產業
種業產業體系快速發展
目前農作物種子市場價值超過1000億元,是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全國種子企業資產總額1867億元,資產總額過億元企業373家,10億元以上18家,已在主板、創業板、新三板掛牌上市企業70多家。
管理
種業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2000年頒布《種子法》,2016年重新修訂,種業法治基礎更加健全。全國縣以上種子管理機構已達2733家,建成品種區試站7473個、抗性試驗站73個、新品種保護測試中心28個,持證種子質量檢驗機構338家。種子管理、服務、執法體系更加健全。
來源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
北京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
2018年度玉米品種狀況是——
品種數量繼續井噴攀升。隨著聯合體等品種試驗渠道拓寬和審定標準的修訂,在2017年品種井噴元年基礎上,2018年審定品種數量更進一步迅速攀升。其中國審品種數量達到516個,是2017年的近3倍,幾乎相當于2016年之前的所有國審品種總和。此外還有1300多個省級審定品種、3000多個引種備案品種。在生產上種植達10萬畝以上的品種上千個,百萬畝以上的有數十個,但達到千萬畝的只有4個。
新一輪的品種更新換代正在發生。鄭單958和先玉335兩大主導品種已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十余年,并出現大量類958、335品種。隨著新的核心種質、雜優模式的創新和應用,以京科968、登海605等千萬畝級主導大品種正在引領新一輪的品種更新換代。新種質、新模式所占比例正迅速提高。
更加重視推廣應用抗逆性強的低風險提產型品種。多種自然災害頻發給玉米豐產穩產帶來很大風險。除了主要病蟲害、干旱、風災倒伏等,近年來更有黃淮海的高溫熱害多發甚至成為常態。如2017、2018年連續兩年高溫熱害,黃淮海夏玉米區諸多品種因耐高溫能力差而導致嚴重空稈、花粒、畸形穗等。不僅給農民造成嚴重減產,也讓種子企業和經銷商損失不小。因此企業和經銷商開發推廣品種和廣大農戶選擇時,都更加注重選用抗逆性強的低風險穩產型品種。新品種不再盲目上量,單一品種繁種量也趨于保守。
機收籽粒品種成為重要發展方向。機收籽粒是發展大方向,美國等玉米生產大國早已全面實現,我國黑龍江農墾的德美亞1、新疆兵團的KX系列等也已大規模應用。在黃淮海夏玉米區和東華北等春玉米區也在積極示范推進。2017年有8個品種首批通過機收籽粒品種國家審定。其中京農科728已大面積推廣,在2018年已達近400萬畝。
鮮食玉米品種成為提質增效的亮點。我國鮮食玉米面積和品種數量持續增加,隨著供給側改革等,鮮食玉米成為玉米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的新亮點,面積已達2000萬畝左右,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鮮食玉米生產國和消費國。特別是鮮食糯玉米具有原創性優勢,京科糯2000多年來一直是我國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主導品種,并已走出國門,成為越南等一帶一路國家主導品種。為滿足多樣的市場需求,鮮食玉米品種呈多樣化特點。甜玉米、糯玉米、甜加糯玉米等品種有數百個之多。熟期上有早中晚,顏色上有白、紫、黃、花等。高葉酸、高賴氨酸等營養強化品種也已推向市場。農科玉368因其在甜加糯類型品種中推廣面積最大范圍最廣,被中國種子協會授予2018年度榜樣品種。
優質青貯玉米品種為調結構、糧改飼提供支撐。發展種植優質青貯玉米,是提高我國奶業競爭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已發展到2000萬畝以上,并隨著草食畜牧業占比增加,還有很大潛力。近年來最重要的變化就是由追求產量到更注重品質。全株優質青貯玉米品種成為奶牛養殖企業的重點需求,強調在適收期內干物質占比和淀粉含量都要達30%以上。除了專用型、通用型品種以外,許多后期持綠性好的籽粒型品種也兼作青貯玉米種植,此外飼草型品種在西南等區域也有很好的用武之地。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勇
品質、病害和干旱缺水是制約我國小麥生產發展的三大主要因素。隨著氣候變化的進一步加劇,赤霉病已成為黃淮麥區的常發病害,湖北和河南南部等地穗發芽危害也日益凸顯,赤霉病粒和芽麥已成為面粉行業關注的焦點。今年4月初的罕見低溫對小麥生產造成不小影響。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對我國商品小麥抽樣品質檢測,適合做優質面包和餅干糕點的樣品分別占4.2%和0.6%,能做出優質面條和饅頭的樣品也只有8.4%和9.8%,因此品質改良工作任重道遠。我國小麥品質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面筋筋力弱、面粉色澤差;二是籽粒硬度、蛋白質含量、面筋質量不匹配;三是忽視了對延展性和淀粉品質的改良。另外,現有優質麥的各類標準尚需進一步完善,2017年發布的中國好糧油優質小麥標準則有了顯著改進,值得推薦。實現品質、產量、綜合抗病抗逆性和廣適性等的有機結合,是育種家和農民的共同愿望。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統計,濟麥22、百農207和魯原502的面積皆超過1500萬畝,周麥27、山東20、鄭麥9023、西農979、中麥895、煙農19和山農28分別居第4到10位,皆在600萬畝以上。新麥26和師灤02-1的面包加工品質已得到加工行業的充分肯定,但其農藝性狀尚需進一步提高。近兩年,新審定的幾個優質品種表現突出,在小麥生產和加工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濟麥44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育成,于2018年通過山東省品種審定。主要特點是:優質強筋且品質穩定性好,高產、抗病、綜合農藝性狀好。籽粒蛋白質含量15.4%,濕面筋35.1%,沉淀值51.5毫升,吸水率63.8%,穩定時間25.4分鐘,屬強筋品種。在2017年度全國小麥質量報告中,該品種達到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用一級優質強筋小麥標準。濟麥44越冬抗寒性較好,抗倒伏,比對照早熟2天,大面積示范與濟麥22產量接近,抗白粉病和條銹病,適合黃淮冬麥區北片大面積推廣。
中麥578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育成,于2018年通過河南省初審,并正在參加黃淮南片生產試驗和黃淮北片區域試驗。中麥578有三大突出特點:一是優質強筋且品質穩定性好,蛋白質含量14.7%,吸水率60%,穩定時間18分鐘,面包體積1000毫升、評分90分,面包加工品質與進口優質加拿大小麥水平相當。二是高產早熟抗倒伏,大面積示范與周麥18和濟麥22產量持平,抗倒伏,比對照早熟2-3天。三是適應性廣,冬季抗寒,春季抗低溫,兼抗條銹病、葉銹病和白粉病,田間赤霉病發病較輕,較耐穗發芽,耐高溫,灌漿快,粒大飽滿,常年千粒重50克左右,籽粒商品性好,適宜在黃淮南片和北片大面積種植。
西農511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育成,表現面包加工品質優良,產量高,耐倒春寒和后期高溫,抗倒伏性好;綜合抗病性優良,紋枯病輕,田間表現中抗赤霉病,2018年通過黃淮南片國家審定。2017年農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分析:蛋白質含量14.7%,濕面筋32.2%,穩定時間13.6分鐘,主要品質指標達到國家強筋小麥品種審定標準。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大豆種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目前,已搭建了大豆育種材料關鍵性狀鑒定平臺、新品系多點試驗平臺和苗頭品種測試平臺,構建了上中下游緊密銜接、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大豆育種聯合攻關創新體系,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良種聯合攻關新模式,培育了一批推廣應用前景好的新品種,研制了針對不同產區的綠色提質增效技術模式,創造了良種良法配套的高產典型,基本實現了畝產400公斤可復制、300公斤屬常態、200公斤大面積的產量目標。高產品種為大豆生產在逆境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各地大豆高產典型不斷涌現。9月26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組織專家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石河子市對大豆新品種合農91高產田進行現場驗收。實收面積1.044畝,平均產量431.00公斤/畝,按標準含水量13.0%折算畝產423.77公斤,刷新了我國大豆單產的全國紀錄。9月29日,內蒙古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組織專家對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種植的1000畝合豐50大豆進行田間測產。現場實收1.18畝,畝產291.1公斤,刷新了內蒙古自治區高產紀錄。10月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在河南新鄉對中黃301高產示范田進行現場驗收,實收面積4.87畝,折合畝產為333.93公斤,連續三年創造畝產超過310公斤的高產典型。在山東省梁山縣館驛鎮后林村實收61.27畝,平均畝產達到289.24公斤。10月10日,在位于山東濟寧市汶上縣苑莊鎮畢村的大豆新品種新技術基地,由國家大豆良種科研聯合攻關專家委員會對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大豆品種圣豆5號示范田進行驗收,實收面積18.3畝,平均畝產達到320.5公斤。
本年度大豆種業界的一項標志性事件是廣適高產優質大豆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到一億畝。自2001年以來,中黃13先后通過國家和安徽等9個省市審定,適宜種植區跨3個生態區、13個緯度,成為我國迄今為止適應范圍最廣的主栽大豆品種。截至2018年,累計推廣1億畝以上,是黃淮海歷史上第一個累計種植面積過億畝的品種,也是近30年來全國唯一累計推廣面積超億畝的大豆品種。中黃13蛋白質含量超過45%,比國產大豆平均蛋白含量高5個百分點,比進口大豆高6-7個百分點,特別適合豆制品加工,滿足了群眾對健康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由于中黃13等新品種的推廣,黃淮海南部地區大豆面積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有所擴大。以安徽省為例,2001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為1020萬畝,自中黃13大面積推廣以來,大豆面積一直保持在1200萬畝以上,穩居黃淮海地區第一位,對全國大豆生產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大豆面積的穩定,使黃淮海南部地區較好地保留了麥豆兩熟種植制度,保證了土地的用養結合和主糧作物生產安全,促進了農民增收和大豆食品加工業的發展,為大豆生產在逆境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