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麗穎
記者從“2018年度小麥質量年會”上獲悉,2018年度中國小麥品質保持較高水平,與2017年相比,小麥容重、穩定時間有所下降,蛋白質和濕面筋含量提高,而氣象因子是影響年度間品質變化的重要因素。
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胡學旭在年會上做了年度質量報告。據介紹,此次檢測活動涉及小麥品質指標有20多項,從12個省(區)177個縣(區、市、旗)征集樣品536份,品種230個,各小麥主產省以中筋小麥品種為主,品種結構呈現“中間多、兩頭少”的狀況,小麥樣品大多來自種植大戶。
本次檢測獲得的強筋小麥平均數據為:容重788g/L,粗蛋白14.9%,濕面筋31.6%,穩定時間12.8min;中強筋小麥分別為796g/L、14.4%、32.3%、8.57;中筋小麥分別為783g/L、14.4%、33.4%、3.2min。
據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跟蹤分析,近5年我國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的小麥品種,強筋類小麥占21.2%,中強筋類小麥占19.7%,中筋類小麥占55.5%,弱筋類小麥占3.6%,相對于過去優質強筋弱筋小麥嚴重短缺的局面,我國小麥品質類型分布趨于合理。
近20年來,我國逐步調整小麥育種思路,由過去的以高產多抗為主,向高產優質專用多抗轉變,小麥質量有了較大提升,涌現出若干品質過硬的優質品種。河北、山東等小麥優勢產區,培育出藁優2018、師欒02-1、濟南17等優質品種,已成為國內大型面粉企業生產高檔面包粉和各類專用粉的主要原料品種,加工出的面包在體積、質地、紋理結構等方面與進口優質麥表現相當。
部分小麥產區省在優質麥發展上已先行一步。河南省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思路,積極推進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目前,全省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己達840萬畝,占小麥總播種面積的10%左右。河北省大力推進優質小麥產銷銜接,去年夏收前夕,30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還未收獲就已提前訂走。
我國優質麥生產總體處于轉型升級階段,雖然生產中的優質麥品質不斷提升,但仍存在“強筋不強、弱筋不弱”的問題。從內在因素看,我國強筋小麥品種中攜帶高分子量谷蛋白“5+10”亞基的品種比例較少,影響小麥的面筋強度,造成加工品質表現較差。從分類標準看,國內制定了品種審定分類標準、商品麥分類標準、用麥企業標準等3個不同類型的標準,標準口徑不統一,甚至相互脫節,相當一部分審定通過的小麥品種難以達到用麥企業的要求。從政策設計看,盡管國家發布了規劃引導小麥各產區因地制宜發展優質專用小麥。但由于長期以來實行以表觀品質(容重、水分、雜質等)為主導的收購政策,優質麥賣不出優質價,加之優質麥與普通麥混收混儲,難以滿足企業對高品質小麥的需求。這一定程度上,導致優質專用小麥發展不迅速,種植規模不大。
會議認為,推動小麥產業提檔升級,需要各有關部門、企業、種糧大戶同力合作共同推動,深入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做大做強小麥產業聯盟,加快優質專用小麥科技創新,完善優質專用小麥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