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研究員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已在廣西環江、湖南郴州、云南個舊、浙江富陽、廣東樂昌等地建立起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工程,前期工作已取得重要進展。”
科學家在全國20多個省市200多座礦山開展了污染土地及其植被調查,在礦區發現了10多種超富集植物,并篩選出19種對銅、鉛、鋅、鎘、鎳、鈷、錳等重金屬具有潛在超富集功能的植物。他們還利用發現的超富集植物及其優良生態型,研制出3種強化植物修復的化學和微生物添加劑,優化了植物修復的成套技術。
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因其安全、廉價而成為世界上該領域研究和開發的熱點。植物修復就是篩選和培育超富集植物,利用植物把土壤中的有毒重金屬元素吸收起來,再將植物收獲,回收植物中的重金屬物質。植物修復既能大量減少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又為回收利用重金屬資源提供了可能。
陳同斌領導的這個研究項目得到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的支持。中科院地理所、中山大學、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等20多家科研機構的100多名研究人員承擔了該項目的系列研究。
專家指出,近年來,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工礦區及其周邊污染狀況較為突出。據估計,中國受鎘、砷、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達上萬公頃,每年造成糧食產量損失10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100多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