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所長喻樹迅博士因在棉花基因研究中的突出貢獻,榮獲本屆國際棉花遺傳資源委員會共同主席。喻博士說,棉花產量、品質、抗性和營養高效等重要性狀形成的生物學過程往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復雜生命活動,其表達是基因型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研究表明,僅僅操作單個基因很難有效地改善棉花的生產能力和品質,必須了解多基因作用的機制并利用生物技術進行不同基因的組合,才能培育出有突破性的新品種。
2007年,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在財政部、科技部、農業部等的大力支持下,聯合美國農業部南方平原農業研究中心,在世界上首次啟動陸地棉基因組測序研究項目。同時,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973”等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資助下,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在棉花纖維品質的功能基因組研究及重要經濟性狀基因標記定位及輔助聚合育種、轉基因受體拓展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
此次在棉花基因組測序中,中國占據第一主角的位置。中國科學家突出重要基因源的發掘和把高產、優質、多抗等多個優異基因聚合在一起,在棉花育種上進行品質改良,以提高棉花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中美科學家還試圖從根本上明確種質資源攜帶的基因,以便經濟、高效地開發利用。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則可部分克服基因型鑒定的困難,分子標記還能輔助外源基因轉移,提高縮短目標基因兩側的供體染色體長度的速度,通過連續兩代進行分子標記的選擇來達到。來自美國、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亞、巴西、烏茲別克斯坦、法國、比利時等30多個國家的200多位棉花科學家對這一階段性成果給予很高評價。
中國農科院院長翟虎渠說,目前,他們已搜集和保存8000多份棉花品種資源,在棉花優異基因資源挖掘及新材料創制,優質、高產、抗病棉花新品種的選育等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轉抗蚜蟲基因、轉Bt和蛋白酶抑制劑雙價基因、轉Bt、蛋白酶抑制劑和抗蚜蟲三價基因抗蟲棉等品種的研發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國產抗蟲棉的國內市場份額近80%%,取代了國外抗蟲棉品種在我國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