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物安全問題正越來越受到重視。針對油脂加工能力過剩、內資比重偏低、原料對外依存度過高等嚴重問題,國家發改委日前下發《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確保國內大豆產業的健康發展。
“大豆在我國食物安全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由于我國的耕地面積比較有限,難以實現大豆的自產自足,未來還將大量依賴進口,此次出臺這方面的指導意見與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走高,以及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不無關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用途廣,不僅是重要的蛋白食品和食用油脂原料,而且是飼養業重要的蛋白飼料來源,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加工業與種植養殖業、食品工業和飼料工業等緊密關聯,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
《意見》指出,我國大豆加工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突出表現為:
首先,壓榨能力嚴重過剩。由于產能擴張過快,全行業開工率逐年降低,2000年超過90%,2007年降至44.2%,其中2000噸/日以上加工廠開工率僅為52%左右,1000噸/日以下的小型加工廠半數以上處于倒閉、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其次,內資企業壓榨能力和實際壓榨量不斷萎縮。2007年,內資大豆油脂加工企業產能為4920萬噸,占全國的63.9%,比2000年的90.3%下降了26.4個百分點;實際大豆壓榨量1768萬噸,占全國的52.0%,比2000年的91.0%下降39.0個百分點。同期,外資企業壓榨量從9.0%快速提高到48.0%。
再次,大豆進口依存度過高。自1996年起,我國由大豆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2007年,大豆進口量高達3082萬噸,比2000年的1042萬噸增加1.95倍,年均增長16.7%。大豆進口量占2007年世界貿易量的40.9%,比2000年提高22.0個百分點。大豆進口依存度從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
與此同時,外資在美國和南美的大豆收購、儲存和運輸上擁有完整鏈條,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加工業布局,使其可以高效、低成本的進入油脂加工市場,并且在國際大豆貿易中具有優勢定價權。
“隨著外資的大舉進入,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很大的擠壓,我們應該站在國家食物安全的高度來看待。在全球化時代,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國際化不可避免,我國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也應該懂得保護自己,尤其是在還比較弱小的時候。”李國祥提醒說。
另據了解,近年來,國內大豆種植效益下降,農民種豆積極性降低,大豆種植面積持續下滑,產量從2004年的1740萬噸歷史最高水平逐年降低到2006年的1500萬噸左右,2007年產量繼續下降,國內大豆產需缺口不斷擴大。
針對這些問題,《意見》提出,大豆主產區和沿海大豆加工區要從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的戰略高度和全局利益出發,做好本地區大豆加工業發展專項規劃,加強政策指導和產業發展引導,嚴格控制大豆油脂產能盲目擴張,避免無序競爭。單個大豆油脂加工企業(集團)大豆油脂實際大豆年加工量達到全國總量15%以上,原則上不再準予其新建和擴建大豆油脂加工項目。
《意見》同時提出,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萬噸/年;到2012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6500萬噸/年。鼓勵內資企業通過兼并、重組,促進資源整合,培育一批加工量2000噸/日以上,產、加、銷一體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業(集團)。形成東北、黃淮海大豆產區和沿海地區分工合理、各有側重、特色鮮明的大豆加工業布局。
此外,《意見》還鼓勵和引導國內大豆加工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資源。支持企業建立穩定可靠的進口大豆保障體系,初期可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2-3家企業作為試點。在具體操作上,可在產地采購大豆,再租賃碼頭,建倉庫和運輸系統,或參股當地農業企業及租賃土地進行種植,并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鼓勵企業到國外建大豆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