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南頻道9月19日電 在河南鄭州舉行的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作了題為《我國的農業問題,現狀與前景》的報告。柯柄生教授指出,要解決中國的農業問題、農產品供給價格問題,不是在價格上做文章,也不是補貼弱勢群體,“而是趕緊把生產搞上去,只有產量上去了,才是對窮人的真正愛護,否則窮人拿著補貼照樣沒有用”。
“我們可少修一萬條路,可少修十座橋梁,但是糧食生產要減產5%你試試看,影響是全局性的,不是某一個省的,而是全國的,不是農民的,而是全社會的。”柯炳生說,從今年上半年豬肉漲價以及全世界糧食危機都可看出這種急迫性。
近期,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翻了一番多,但我國糧食價格大體上是穩定的。柯炳生指出,據有關方面測算,中國每年增加的糧食需求大概為80億至100億公斤。他認為,我國未來糧食生產面臨一系列不利因素:化肥、農膜、農藥的漲價幅度都在30%~40%之間,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增加,所以中國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壓力是長期存在的。
柯柄生說,近兩年豬肉價格是整個物價上漲的“排頭兵”,原因是豬肉的生產量連續兩年下降。為了照顧低收入消費者,中國政府對城市的低收入階層包括城市大學生給予消費補貼。但柯柄生認為,漲價是因為產量減少,補貼低收入消費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窮人的真正愛護在于增強農產品的生產能力,確保每畝單產每年增加兩公斤以上。
柯柄生認為,盡管采取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中國的耕地面積還是會不斷下降,水資源數量也在不斷減少,怎樣做到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的約束下提高利用效率,提高單產水平,唯一的希望就是寄予科技,寄予擁有現代化科技生產能力的新型農民。
柯柄生指出,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重點要放在提高生產能力上,放在物質裝備、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改善、農民培訓、科技支撐、技術推廣、公共服務等方面。這些方面對于解決更多人的吃飯問題才起根本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