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十三億人口中有九億在農村,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與此相伴,我國農業立法的步伐加快,農業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據不完全統計,30年來,僅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有關農業農村方面的法律就有20多件。這些法律的頒布施行,對保障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保護農民合法權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這些法律中,既有關于農業和農村經濟基本制度方面的法律規范,也有農村經濟主體方面的法律規范;既有關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法律規范,也有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規范;既有關于農業科技教育方面的法律規范,也有關于農村社會發展和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規范。可以說,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 農業無法可依狀況基本改變農業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會議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睍h還指出:“從現在起,應當把立法工作擺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重要議程上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法制建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農業立法也逐步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改革開放初期,對農業和農村的管理還是以政策為主,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農業的政策,如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生產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支持和鼓勵鄉鎮企業發展等。這些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改革,加快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黨和國家在依靠政策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關系的同時,逐步重視運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978年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廠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1983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加強立法工作,建議國家機關對農村各類經濟形式及其活動,加強法律管理,制定相應的法規?!贝撕?,中央有關文件多次對農業立法進行具體部署,提出明確要求。進入90年代,尤其是1993年7月2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農業法》以后,農村法制建設從以前主要依靠行政管理進入了既依靠政策調整、又依靠法律調整的新階段,農業立法工作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國家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和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后,國家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都把農業立法擺上重要位置,農業立法步伐明顯加快,農業立法質量不斷提高。 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富裕,農村的穩定,直接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抓緊制定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的法律法規,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根據這個決定精神,在1999年的《憲法修正案》中明確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2003年3月1日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和新修訂的《農業法》等法律也都對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土地承包的期限、承包期限內能否調整土地、承包土地的流轉、與二輪承包工作的銜接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推進農村小康建設,必須以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為手段,重點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和農業行政管理與執法體系?!缎竽练ā泛汀掇r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的問世,對保障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保護農民合法權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歷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和有關方面的不懈努力,僅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有關農業農村方面的法律就有20多件,國務院制定農業行政法規70多件。 農業部作為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為做到依法決策,依法管理農業和農村經濟,農業部黨組堅持把法制工作擺在部里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加強法制建設作為農業部門轉變職能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除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的立法規劃承擔有關農業領域的法律起草工作外,還高度重視農業法規體系建設,在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基礎上,積極采取措施,開展專題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及時制定和完善各項配套制度,將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法律化、制度化,不斷加快農業立法進程,農業立法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截至2008年10月16日,農業領域共制定現行有效行政法規24件,主要包括為推進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應用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加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漁業法實施細則、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征收使用辦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以及為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種畜禽管理條例、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這些行政法規的頒布施行,對保障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保護農民合法權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有關負責同志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農業部為我國的法律建設做出了貢獻,為國家法律完善做出了貢獻。 可以自豪地說,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農業法制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要領域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一個以農業法為核心,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法律體系的框架基本形成。 農民是我國最龐大的社會階層,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民的利益就是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農民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保護,事關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也是檢驗法律是否體現和保護絕大多數人根本利益的重要標準——— 農業立法惠及九億農民最大限度保護農民權益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農民權益保護。改革開放以后,為了調動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農業的政策,如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生產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支持和鼓勵鄉鎮企業發展等。這些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改革,加快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針對農民負擔較重的實際,黨中央頒布了一系列關于減輕農民負擔的文件,對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政策規定的原則性強和不易操作的局限性,農民自我保護能力又比較弱,侵犯農民權益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 為了把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重要措施,以及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上升為法律規范,最大限度地保護農民合法權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頒布了《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了村提留、鄉統籌費和勞務的標準和使用范圍、提取和管理以及其他涉及農民利益項目的監督管理,使農民負擔的管理工作走向了法制化的軌道。1984年制定的《森林法》規定,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可以由集體或者個人承包造林。1985年制定的《繼承法》規定,個人承包應得的個人收益,依照本法規定繼承。個人承包,依照法律允許繼承人繼續承包的,按照承包合同辦理。同年制定的《草原法》也規定,全民所有的草原、集體所有的草原和集體長期固定使用的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由集體或者個人承包從事畜牧業生產。1993年頒布的《農業法》,對保護農民權益的主要政策進一步通過立法做了具體規定,明確禁止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集資等造成農民負擔過重的行為,明確禁止生產銷售假劣農業生產資料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并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近年來,假冒偽劣種子坑農事件時有發生,廣大農民深受其害。為了避免農民在購買種子時受到非法干預,保障農民在受到假冒偽劣種子坑害時能夠找到責任者及時得到賠償,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修訂《種子法》時,針對假冒偽劣生產資料充斥市場,尤其是農民因種子質量問題而遭受的損失不能依法得到賠償的實際,專門設立了“種子使用”一章。明確規定農民有權按照自己的意愿購買種子,任何人不得干預;農民因種子質量問題遭受損失時有權獲得賠償,經營者要承擔賠償責任,并對賠償數額的范圍做了規定。 根據新時期農民權益保護的需要,2003年新修訂實施的《草原法》,在確立草場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基礎上,強化了在草場征用、占用中對農牧民承包經營權的保護,保護了草原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這些規定,有利于增強農民對土地、草原投入的預期,不斷提高土地生產效益。2002年新修訂的《農業法》還專門設立了“農民權益保護”一章。不僅明確規定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 營和承包土地使用權流轉等過程中,不得侵犯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內容,還增加了禁止達標、升級、驗收活動,禁止平攤稅款,禁止通過學校向農民亂收費,禁止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等;規范了向農民籌資籌勞的決定程序;強調了當農民的權益受到侵犯時,為農民提供行政或司法救助的措施等內容,是現行農業法律中在農民權益保護方面規定最全面的一部法律。 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業發展、保證農村穩定的制度基礎。2003年頒布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把維權作為核心內容,明確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和非法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土地的權利;明確農民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權利,享有自主組織生產和處置產品的權利,享有承包收益的繼承權,在承包地被依法征占用的,享有獲得相應補償的權利;明確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不得調整承包地,嚴格界定了調整承包地的條件和程序。尤其是針對在第二輪土地承包中,許多地方出現了“出嫁女”的土地承包權被強行剝奪等現象。土地承包法對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的保護也作出了特別規定。明確規定農村土地承包中,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婦女結婚的,在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其承包地。婦女離婚的,已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在承包期內依法受到保護,可以作為家庭財產處理。《農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農村土地使用權,依法規范承包當事人的行為,標志著農村土地承包走上了法制化軌道。 為了使廣大農民更多地分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從改革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全國人大常委會針對當前農民收入水平總體偏低、農民負擔過重,國家財政收入結構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況,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 第十九次會議經過表決,通過了關于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有關專家指出,新中國實施了近50年的農業稅條例被依法廢止,不僅意味著中國農民承擔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正式成為歷史;還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免征農業稅、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后,可減輕農民負擔500億元左右。 將符合我國國情、符合廣大農民意愿、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的黨在農村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體現我國涉農立法——— 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創造性著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我國的改革開放率先從農村突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將符合我國國情、符合廣大農民意愿、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的黨在農村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如土地承包政策等,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法規,對于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十分必要。 80年代初,當家庭承包經營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實行后,黨中央、國務院及時給予肯定,并作為國家政策加以實施。隨著家庭承包經營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實行,我國法律中對土地承包制度的規定隨即出現。1984年制定的《森林法》規定,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可以由集體或者個人承包造林。1985年制定的《繼承法》規定,個人承包應得的個人收益,依照本法規定繼承。個人承包,依照法律允許繼承人繼續承包的,按照承包合同辦理。同年制定的《草原法》也規定,全民所有的草原、集體所有的草原和集體長期固定使用的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由集體或者個人承包從事畜牧業生產。 這些規定雖然都是原則的、單項的,但是表明了承包制度已經成為我國法律制度中一個重要的內容。 1991年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提出,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我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因此,在1993年3月的《憲法修正案》規定,農村中的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被寫入憲法,這表明這項制度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一項基本制度。 在第一輪承包合同普遍將要到達15年的期限時,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長30年不變;開墾荒地、營造林地、治沙改土 等從事開發性生產的,承包期可以更長。 此后,黨中央、國務院又在一系列文件中重申了這一政策。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土地管理法》時,根據這一政策精神,對家庭承包經營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期限作出了明確規定,即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土地承包經營期限為三十年。 1998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政策,同時要抓緊制定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的法律法規,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根據這個決定精神,在1999年的《憲法修正案》中明確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2003年3月1日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和新修訂的《農業法》等法律也都對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土地承包的期限、承包期限內能否調整土地、承包土地的流轉、與二輪承包工作的銜接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由于我國農業的市場化發育具有滯后性,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資源有其特殊性,農民這一弱勢群體還沒有成為成熟市場的主體。因此,我國農業立法的重點之一就是促進市場發育,保障市場機制在生產力發展和生產要素配置上的作用。如通過農業立法,明確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各主體的權利義務,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國家采取措施,引導、支持和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強化對農業的投入和扶持以支持農業和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等,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村市場化的進程。 農民法律意識的高低,反映著當代中國整體法律意識水平的程度。有法可依,還必須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在加快農業立法的同時,從1986年起,在全國城鄉普遍開展了普法教育、執法監督檢查、農業綜合執法——— 把法律交給億萬農民使涉農法律落到實處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80%的人口在農村,從一定意義上說,農民法律意識的高低,反映著當代中國整體法律意識水平的程度。為了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質,把法律交給億萬農民,198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關于開展法制教育的決議,至此,我國從1986年開始至1990年進行的第一個五年普法規劃在全國城鄉普遍展開。“一五”普法結束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又相繼作出了進一步開展“二五”、“三五”、“四五”、“五五”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 “《農村土地承包法》對農民的利益給予了最大的保護,它不僅給我們農民吃了定心丸,而且我們對土地也有了自主權。”說這話的是吉林省柳河縣駝腰嶺鎮楊鮮村的村民張國庫。 楊鮮村屬于鮮族村,所以勞務輸出工作做的比較好,外出打工人員將近占全村勞動力的一半。2001年以前,村里把這部分人的土地收回了,這些人對此意見很大,他們也不安心在外打工,干群關系也十分緊張。張國庫告訴記者,“我承包了村里的6畝土地,由于長期在外打工,所承包的土地就被村委會收回,轉包給了別人。其間也沒少找過村干部要地,但問題總也解決不了。《農村土地承包法》頒布后,我拿著法律找到了村干部,這回沒費多大勁就把承包地要回來了。因為我長期在外打工沒精力耕種,就把地轉包給了親戚,并簽訂了轉包合同。這下我就可以安心在外打工了?!?/P> 吉林省樺甸市八道河子鎮四方甸子村村支部書記王學禮深有感觸地說,“1983年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雖然很滿意,但都想種好地,就要求村干部三年一小調、五年一大調。這樣以來,村干部精力都被牽扯進去不說,農民也沒心思往土地上投入?,F在,村干部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要求開展工作,各項工作都進展順利,農民紛紛加大對承包土地的投入,我們村干部的工作負擔減輕了,不用再為土地承包的事和農民扯皮了?!?/P> 司法部宣傳司司長肖義舜告訴記者,在各地農村,像張國庫這樣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農民的確是越來越多了。這充分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實施的普法教育活動,使純樸善良的莊戶人熟悉了法律、掌握了法律,增強了法律意識,進而紛紛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 據不完全統計,經過四個五年普法規劃的實施,全國已有6.7億農民參加了普法學習,占農民普法對象的75%。熟悉、掌握了法律的億萬農民,其遵紀守法觀念、權利義務觀念,特別是參與民主管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觀念開始樹立,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經濟民事交往中訂合同、辦公證、請律師的依法辦事理念逐步形成。同時,通過學法,越來越多的基層干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意識有所提高,行業執法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正在逐步消除。 立法步伐的加快,使我國農業長期以來無法可依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改善。有法可依,還必須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按照憲法規定,立法和監督是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基本職權;而執法檢查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法律監督職能的重要形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把監督工作放在與立法工作同樣重要的位置,不斷加大對法律實施情況進行監督的力度。 執法檢查是對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為了有效地發揮法律監督的作用,保證執法檢查取得切實成效,全國人大常委會每年都要圍繞黨的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確定重點法律進行檢查。 農業法自1993年頒布實施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農業法的實施情況先后進行了6次執法檢查,發現農業法在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發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已不能完全適應農業形勢發展提出的新的要求。結合執法檢查發現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現行農業法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2002年6月24日,農業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同年12月28日獲得通過。修改后的農業法從新形勢著眼,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的投入和支持保護、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權益保護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等許多重大問題都作出明確規定。 農業執法是農業法制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農業部門的重要職責和履行好職能的重要手段。為了確保農業法律、法規、規章得到全面、正確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各級農業部門認真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依法決策能力,將加強農業執法擺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在完善配套制度,增強制度規章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時,大力推進行政審批綜合辦公、農業綜合執法能力,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截至2007年底,全國已有30個省、170個地市、1686個市縣開展了農業綜合執法工作。通過開展農業綜合執法,規范了生產經營行為,維護了生產經營秩序,保護了農民合法權益,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