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期間,農林類提案共544件,約占提案總數的10.573%。總體來看,農林類提案內容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轉、農業支持體系建設、耕地保護、生態補償、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政策支持等方面。
發展現代農業 促進農民增收
土地流轉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的新事物,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問題在所難免。委員們在提案中建議,應規范農村土地使用和承包經營權流轉。為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進一步規范和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案建議在不同類型的地域進行“試點”,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地推行該項政策。嚴格監督管理,規范操作和管理流程,提供咨詢和投訴的行政渠道,切實保障農民利益,保證國家政策的嚴肅性、有效性。盡快搭建第三方獨立運營的評估、交易、信息平臺,使流轉信息公開、流轉價格公平、評價體系公正,促進交易行為的規范化、常態化、制度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堅決制止農地流轉中出現的各類違法行為。
提案認為,為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按照現代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建議大力支持地方建立與國家體系相銜接的區域特色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建立政府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投入的長效機制。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體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投入機制,保證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農業科技投入持續穩定增長。
在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建設方面,提案主要涉及建立農業金融服務體系、農業保險體系、農業產業一體化服務體系等內容。建議加快農業保險立法,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建立政策性保險基金會,以基金形式運作。調整糧食直補方式,以計稅面積為補貼依據,使種糧農民多受益。加大補貼力度,根據糧食價格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對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進行調整,確保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穩定在較高的水平,激發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
加快林權制度改革 完善公益林補償制度
我國林權制度改革一年多以來,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林權制度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僅靠林業局難以有效推動。在林權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建立相應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是當前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當前在林權制度改革整體推進的過程中忽視根據區域特點制定林改的具體模式,往往會對區域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產生不利的影響。林權制度改革后,分散的林農經營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都下降了。部分基層組織中出現了運行經費缺乏、正常工作難以開展等問題。
對此,提案建議應該高位推動,對林改工作進行整體部署。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建立林權改革實驗區。建立林權抵押貸款特別是林農的抵押貸款制度。支持林農專業合作社建設。
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方面,提案建議有計劃提高集體公益林補償標準。考慮現實情況,為確保資金到位和改革的穩定性,實現產權補償與當地林地租金收入的接軌。因地制宜,各級政府統一轄區內公益林補償標準。公益林產權補償與管護補償分離,強化補償資金管理。加強公益林補償制度的激勵作用,提高補償資金使用效率。
加強江河湖庫治理 強化農田水利建設
當前,由于歷史欠賬太多,關系著廣大群眾飲水安全的農村飲水設施普遍存在基礎條件差、資金短缺、水務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嚴重威脅著群眾飲水安全。委員們在提案中建議,應該加大投入,大力建設飲水基礎設施。加快供水價格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理順管理體制,實現水務一體化管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飲用水資源保護法規體系;出臺跨界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處置辦法;加強水能資源管理立法;加強水資源司法保護等。
在加強江河湖庫治理方面,提案意見建議結合國家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增加安排專項資金啟動實施水庫清淤工程。加大長江、黃河上游、淮河、黑河、渭河、呼倫貝爾湖和洞庭湖等大江大河大湖以及雅礱河、練江、新疆內陸河等中小河流的治理力度。盡快興建大藤峽、古賢、大柳樹等一批具有防洪控制性作用的水利樞紐,加強黃河內蒙古段防洪工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海堤工程建設。
強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面,提案建議逐步建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整合各種水源,強化用水配置和管理。加強旱災預警系統建設,制定和完善抗旱預案。加強水利設施建管體制的改革。大規模聘用農民工,在建設農田水利設施的同時,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